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团讯 | 通知公告 | 保山青联 | 创业就业 | 希望工程 | 志愿者 | 青年维权 | 热点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正文
民族团结 | 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2-01-18 10:58  

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孙晓云

过去五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围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补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短板,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持续改善民生 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的照耀下,全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短板全面补齐,草果成了‘致富果’。村里有了宽敞的硬化路、明亮的太阳能路灯,家家户户住上了安全稳固的房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格甲村光利登组致富带头人付南益说,他们村甩掉了贫困帽子,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村民四机开一家仅靠种植草果一年收入就有7万多元,盖了新房,买了摩托,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怒江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发展草果产业,一批草果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合作社、协会联合种植户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规模化销售,越来越多怒江草果走出大山,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如今,怒江草果种植面积已达111万亩,年产值超过12亿元,16.5万人从中受益,小小草果已成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省政协委员、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政协副主席李爱英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怒江州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决战深度贫困,26.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49个贫困村全部摘帽,4个县(市)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独龙族、怒族、普米族、傈僳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顺利实现整族脱贫。2021年怒江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各项事业欣欣向荣。22个民族和谐相处,守望相助,450公里边境线处处国旗飘扬。“我们将牢记嘱托、发展好生产,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李爱英说。

独龙江乡新貌 胡超

5年来,云南省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目前,已实施了3轮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助推各族群众全部脱贫。少数民族群众彻底告别绝对贫困,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实施两轮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沿边374个行政村实现了“五通八有三达到”(“五涌”即: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电话互联网。“八有”即:有合格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有合格卫生室和村医、有宜居生活环境、有抗震安居房、有高稳产农田地、有经济作物、有商品畜、有劳动技能。“三达到”即:贫困发生率降到一个较低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所在县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或超过所在县市平均水平)的目标,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有序推进,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岗位推荐全覆盖,全面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费用兜底“四重保障”,我省率先对422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和沿边374个行政村内各族群众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等保险产品给予补助。民族地区贫困群众100%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民族地区100%实现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全覆盖。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全部清零。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建设了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庄严承诺

“十三五”期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云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通航运营机场达到10个,4个自治州进入高铁时代,8个自治州中有48个县通高速公路,水利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4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有力支撑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都已实现100%通硬化路、100%通邮,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客车。

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也为边境地区发展打通了“大动脉”。怒江州福贡县架科底乡维独村村民福神明说,村里的路修好了,还修了可以停放50多辆车的停车场,物流快递就都便利了,村民的生活会更便捷,日子会越来越好。

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位于中国、越南、老挝三国交界之地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半坡乡二甫新村党总支书记白才发说:“我们村充分享受到兴边富民政策的实惠,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一年一个样,家家屋顶飘扬着国旗,户户手中有存款,人人爱国爱家乡。自从村里引导鼓凳编织技术好的专业大户成立鼓凳合作社,实现‘户户有产业’的目标,人均年纯收入已达到1.26万元。”

省人大代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州侨办主任马朝洪告诉记者,文山州委把2021年定为乡村振兴起步年,2022年为乡村振兴加速年,2023年为乡村振兴冲刺年,全州上下坚定信心,以“文山之干”着力解决制约农村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发展的梗阻,奋力推动乡村振兴和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让文山大地都美起来、让文山百姓都富起来。

“目前,边境地区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据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经济发展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00年以来,我省启动实施了一系列兴边富民行动,从试点探索、全面推进到深入实施,不断拓展兴边富民行动的广度和深度。2015年起,连续实施两轮“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十三五”规划,建设了一批边境小康示范村,边境地区发展交出亮眼“成绩单”:如沿边地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4974元增加到2020年的10919元,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边境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沿边行政村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各族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十三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来源:民族时报

关闭窗口

共青团保山市委主办
联系地址: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正阳北路258号市委大院南附楼
邮编:678000
投稿邮箱:tw3136896@163.com
联系电话:2122729

运行管理:共青团保山市委

滇ICP备2023000125号-1

滇公网安备 53050202000177号